智能制造業是大國創新戰略突破口
分類:行業動態 發布日期:2016-10-12 瀏覽次數:2077 [返回]
第二屆“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全球年會”于2016年9月24-25日在北京舉行??萍疾?、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與國際合作計劃辦公室副主任趙剛出席并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趙剛:非常高興參加這個會議,我主要是想談一下智能制造是大國創新的重要的突破口。剛才辛司長講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家也看的很清楚,中國提出來了包括2025,包括我們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我們都制造了路線圖、時間表,到2020年中國要進入創新國家的行列,我們現在還不是創新國家,我們研究了世界上大概20多個創新國家,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研發的投入占GDP的比重2.5%以上,我們去年占2.1%,對外的技術依存度在重要的一些行業是70%以上,甚至百分之百,我們科技對外的經濟貢獻率是50%,最少要到60%以上,而且我們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到2020年也沒有幾年了,到2030年我們要成為創新型的國家前列,我們怎么也得進入前五名,到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的強國和世界重要的科學中心,主要的科學中心,我們2025要到前兩名,或者并列第一,創新國家也一樣,我們強烈的愿望和目標能不能實現,也是難度非常大的。而且由于中國發展迅速,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性,所以對我們的壓制,對我們各個方面的不利因素也在積累增多,我們不說政治因素和軍事安全的因素,我們就說科技,在戰略規劃下面有一個創新對話已經舉行了第七次了,今年的6月5號,每年舉行一次,我是從開始對話規則的設計和參加一直在參與這個對話,創新對話的過程當中我們提出來大家要合作,在環境、能源、氣侯變化等等這些方面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中美簽訂了一個很重要的聯合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雙方五年之內拿出1.5億美金來支持在煤的清潔利用、綠色建筑和電動汽車的研究,現在第一期已經完成了,開始第二期了,我們初步的統計,大概在這五年當中,有100多家以上的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參加,上萬名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參與,也產生了不少的成果專利和示范項目,應該說成為中美合作的一個亮點,一個示范。
中美有合作,但是民間的合作更多,市場化的合作更多,政府面的合作比較少,但是這個應該是雙方合作的工作亮點,這個合作取得了一些比較好的成果以后,我們商量能不能在其他的領域合作,比如說在生命健康領域,環境保護領域,氣候變化領域等等,進展還比較順利雙方的愿望還比較強烈。
但是上一次中美對話,我在會場提出,我們中國在制造2025、德國4.0也在做先進制造,我們能不能在先進制造業方面雙方搞一個大的合作,美國的總統白宮的辦事處主任當時提到的幾個建議都不錯,都可以合作,但是在先進制造業方面很難,這是他的明確回答,除了我們經濟另外之外,制造業是國家安全國防的重要技術,如果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沒有高端的制造業,我們的軍艦、航母、飛機等等這些你造不出來,你跟人家是一代兩代的差距,所以你沒法做,最后這是相當于一個后墻了,你沒有這個后墻做后盾,那么我們的經濟體量再大,現在是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了,你將來第一了,你一家是全世界一半了,也沒有用,當年我們清朝GDP也很大,被英國小國家干倒了,就是因為他最先產生了新的工業革命,我們如果回顧歷史,當時從農業時代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自動化的時代,我們第三次工業革命進入智能化的時代,這是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來歷史的脈絡,所以現在大國的競爭就是這一方面。
當然現在我們也梳理了一下,在未來的產業里,哪些產業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新一輪的產業變革的突破口,一個******的將來的主導產業,比如說我們的IT,新能源,生物制藥,還有智能制造都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發生重大變革的。前段時間我們跟比爾蓋茨也做交流,他做的基金支持了農業、生物醫藥、還有現在的能源,我說為什么要做能源,他說到,從他的經驗來看,我們在能源領域會發生重大的變革,但是能源領域歸根到底還是制造業的支撐,因為制造業是能源的變革,比如說我們太陽能電池電視板能不能做出高效能高轉化率的,我們的風力發電也一樣,還有我們核能的裝備是不是先進、高效、安全,歸根到底就是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和實力帶來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方面也是成為大國必爭的力量我們說戰略必爭制造業,也是最重要的領域。
第二個,我覺得在我們的智能制造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我們在智能制造的體系方面不健全,我們現在說中國在聯合國公布的五百多類產品的目錄當中我們有220多類的,包括產能銷量都是************,但是我們在制造業的基礎技術、基礎工藝還差距比較大,前段時間我們濟南二機床成功的中標了,我們數控機床作為重大的突破,也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中國的數控機床領域比較薄弱,剛才辛司長展示的數據也提到了。盡管中標了,但是我們曾經去過濟南二機廠很多次,這主要是我們中國整體的制造業體系配套的問題,就是在生產機床的生產線上這是重要的設備,是進口的,所以我說我們生產線上重要的關鍵的設備我們自己來生產制造,那你生產的機床是真正中國制造,何況這里面還有集成,有關鍵的元器件和關鍵的系統。所以我覺得這是第一個重大的方面。
第二個我們創新的布局不合理,過去我們創新的布局都是在高等院校、大學、科研院所,我們的企業缺乏重要的研發實驗室,過去我們一直講企業缺少投入,沒有投入的積極性,一方面市場發展太快,當時高速工業化階段,做什么都可以賺錢,引進生產線生產什么就可以賣什么,不用去研發了,企業也不用投入了,第二個是我們其他的行業利潤更大,剛才顏總提到的深圳的房價高,最賺錢的是房產,這些擠壓了我們制造業的發展,所以在這些方面我們布局加上制造因素,讓我們的主體企業沒有積極性,沒有主動性,這方面是我們******的缺陷,我們現在企業有75%的研發機構,甚至沒有研發的能力,我們企業研發投入的比重占銷售收入比重不到1%,所以我們現在大部分企業,我們問能不能做研發,他就說我要請一些研發人員,這個對我來講風險太大了,而且研發人員很難管理,不像流水線上的工人,我計件等等,非常好管理,研發人員不好管理。
第三個,研發人員流動性太大,可能很快它就要走了,流失了,所以我就沒有必要,但是社會化的研發機構還沒有成長起來,第三方的研發機構沒有成長起來,我們現在有一些制度上的問題,比如我這個研發機構到底算企業還是算研究機構,我要算企業要交稅,我要有企業的模式,對研發來講就不太好,我要按研發機構,按NGO,我都注冊辦了這些手續,難度也很大,同時在各個方面享受政府的支持,沒有在一個統一的起跑線上,在競爭過程當中對他們不太有利,我們這些科研項目科研經費支持這些大廠大企,對專業化的研發技術是在細分領域,不可能建立大的研發,細分領域做研發的時候人員也不多,歷時也不長,也沒有做出很顯赫的業績,我們評審的時候往往是看過去你承擔過什么項目,取得過什么專利,或者你發表了什么高水平的論文,或者創造了多少中國的經濟效益,現在最引人注目的企業在深圳華大基金,就是靠一個研發隊伍做出來的,開始也不大,但是抓住了機遇,在深圳比較好的環境當中成長起來。但是很有沒有成長起來,我們調研的時候覺得好多第三方的研發機構,他們從研究所或者從企業出來的都是海歸回來的,但是也想做專業化的研發機構,我不同于傳統大學的研發機構,我就是為這個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或者我提供企業這樣的先進技術、先進的知識產權和解決方案,但是有很多做不下去了,沒有辦法,他們有的加入了研發的企業被并購了或者轉行了,現在新三板掛牌的有好幾家這樣的企業,我就做產品,做產品也掛牌了,別人也都是了,你做研發看不清楚,風險太大,投資人也不愿意投資,前段時間我們還專門調研過,現在他做產品了,這個盤子做得比較大,地方政府也拉動了當地的產業轉型,所以這方面我覺得制度設計還需要加強。
另外我們的大學科研機構也好,或者企業也好,特別是國有企業,蘊含著巨大地創造能量,很多的科研人員其實他們并沒有把自己的才干完全的發揮出來,怎么能夠解放這些,其實新最重要的是人的創造能力,所以我們現在出臺了一些鼓勵政策包括成果轉化,那么這些人員占有50%以上的創造轉讓或者是入股等等的政策也都出來了,我們也是最近調研這個事情呢,看以后出來的情況,因為在好多的地方大家也是有顧慮,特別是我們的一些決策風險到,相當于我來承擔,或者一個院長來承擔風險,在里面加了一條,只要你是合法合規,通過了正常的程序決策,后來造成的問題免責,比如說我這個技術當時一百萬賣出去,結果沒多長時間人家創造了幾個億的價值,或者幾十個億的價值,這算不算國有資產流失?你當時定價太低了,但是你反過來想你的技術沒有產業化的時候是有風險的,你給他一千萬賣不出去。
你過了半年一年以后貶值了,技術的折舊比產品的折舊快多了,摩爾定律,我們現在還是快速的變化,所以這都是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另外一個,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整個的社會環境還是不允許失敗,我們的科研項目每一個立項研發最后結局的時候,都是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突破都是國際先進的水平,或者是國際領先水平,就是這樣的水平,后來我們想了一下都是國際先進水平,試點下來也有幾萬個,我們占了世界的領先水平了,起碼我們現在是創新型國家的前列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進入創新國家,所以證明這里面是有問題的,當時立項的時候就寫了,要不然不能立項,這就作為了我研究了幾面以后沒有成功,主要是你投入了,不是沒干這個事情,只要你投入了,你有真正的研究,失敗也是正常的,可能99次失敗最后一次成功了,前面也不允許你失敗,這就造成了我們科研研究人員的壓力很大,這就沒有辦法,帶來了各種副作用,我覺得良好的研發環境、創新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
講第三個問題,就是在智能制造新一輪提升的領域要想取得突破,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建立一個創新的體系,我們回顧一下,我們就從改革開放第一輪,我們從引進產品開始,引進設備,引進生產線,我們到了第二輪大概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大規模的制造業發展,抓住了制造業轉型的機遇,成立的世界的制造工廠,但是前兩次我們只是在組裝層面,在集成層面,我們還沒有真正的突破核心技術,我們很多的核心技術長期的不突破,其實應該是早就突破了,但是我們這么多年都沒有突破,我們也遇到過很多的項目,我們也支持過很多的項目,也有科研,但是為什么產業上一直通過不了,既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同時也沒有把它成本降下來。像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芯片,操作系統,像發動機等等這類的長期存在這些問題,突破不了,解決不了,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來反思,這個就是我們的智庫設計出現了問題,沒有當時確認很明確的很強有力的創新體系,我說的創新體系不光是技術創新體系。全面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理論創新等等,各個方面沒有形成協調的互相配合的,我們這邊要求你要自主研發,要突破,要創新,那邊政府采購不用你的產品,咱們不說是老百姓(50.320, 0.00, 0.00%)采購,政府采購也不用你的產品,重大的工廠重大的項目必須要有實踐檢驗,而且確實長期工業化質量好、品牌好、口碑好,就用他們的產品用戶也買單,不用他的產品也不創新。所以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現在需要加以改善和改進的。
所以建設創新體系方面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就是我們要提供公共技術,剛才說的服裝設計里面有好多的難題,一個企業完全做設計可能有問題,他沒有那么大的力量,這方面可以國家地方政府跟科研院所大學企業一起來建立公共的研發團隊,然后向外擴散,我覺得這個是有可能的。在我們看來服裝行業都是一些夕陽產業,傳統產業,但是美國現在的纖維紡織品等等就很好。所以這就證明我們還是在公共技術的提供方面政府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個,我們要建立新的制造業的網絡,一個是整機零部件還有工藝和元器件方面沒有形成創新的網格,很多時候都是整機廠應該要跟基礎器件的廠提出要求,甚至你還要支持他,提供一定的經費和技術力量。另一方面我們的技術研究和零部件也要給整機廠提出要求你不能做到整機水平比較低,我們發現一方面是求穩,怕冒險的,所以我就強調可靠性,最后你的可靠性以最短的板為基準,所以各種新技術用不上,有技術方向都不敢用,所以這個就限制了我們技術的進步,限制了我們制造的競爭力,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形成這樣的傳統和文化,像日本美國歐洲很多的企業我們去考察,他們整機廠供應商零部件廠關系非常密切,而且形成了良性互動的機制,人員企業之間互相支持,互相促進。
另外一方面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這個創新的網絡還不如企業,我們很多的大學教授追求的是發表論文,追求的總是要評院士,當然我們現在這次改革強調你要專利,同時要強調你不在基礎研究的崗位上,你在技術轉移技術開發,你在應用產業化崗位上跟那個是一樣的評職稱,一樣的拿工資,一樣的待遇,學術上的價值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在實際操作也是比較難衡量的,你說你搞了一個產業化,賺了不少錢,但是你學術上有什么成就,還是覺得你好象跟我學術的不太一樣,不能帶動你的學術成就和水平。所以在這方面我覺得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是需要改進。
第三個,我們現在確定了智能制造產業,我們2025也提出了十大產業,十大方向,就是在哪些方面我們要來重點突破,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選擇一些重點的核心技術,關鍵的方向,這個可能選錯了,會延誤時機,選對了就可能突破。我們包括跟日本還有歐美的專家都在討論產業政策,最近很熱鬧的北大的兩位教授,我們討論的時候他們提到,為什么日本失去了十年,我們比較多的了解就是美國逼迫日本日元升值帶來的,但是最后這只是一個問題一個現象,背后是它產業選擇當時第三次產業革命當中選擇產業突破口的時候發生了問題。
我們都知道計算機是以IT互聯網產業為代表的革命,美國是往微型做,大型機、桌面機、筆記本,這個成功了以后用互聯網無線互聯的技術給全部連起來了。日本當時的選擇是往大了做,越大越好,就失去了機遇,沒想到互聯網一來了以后跟當時有競爭力的產業比如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都是很有競爭力的,我們八九十年代都是用的他們的這些,但是今天我們還有幾個用復印機打擊機還有傳真機,一個郵件就解決問題了,一個短信解決問題了,一個微信也解決問題了,這個對它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包括比爾蓋茨在我們交流的時候也談到,他往大到小的過程抓住了機遇,最后微軟、因特爾一批大企業起來了,他說現在說能源一樣,我們現在大型核電站一百萬千瓦二百萬千瓦等等這不是方向,將來都往小里做,我們的智能制造技術能做到一個大型的核電站可以做成手機這么大的核電站,大家拿了這個以后進門馬上就有電了,到了開車開飛機都是一樣,本身它自己又能產生能量,通過現在的物聯網技術,全世界聯網了,如果是這個場景出來以后,那新的工業革命就起來了,所以他現在也在投入這個方面,去年在巴黎他牽頭成立了一個新能源基金,包括馬云也都入了,發起了創新使命,就是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同意,當時召開了一次發布會,奧巴馬這些國家的元首都出席了。今年的6月4號在舊金山召開了創新使命能源部長的會,這些國家承諾五年之內投入清潔能源政府的資金要翻一番,所以這個大家都在選擇,這是很關鍵的突破口,選擇哪個地方,你選擇錯了就失去機遇了,我們希望這次都不要失去機遇,因為前幾次我們都失去了,最開始我們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我們還在混戰,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這次希望可以抓住機遇,希望中國可以在大國的競爭當中勝出,謝謝各位。
以下為演講實錄:
趙剛:非常高興參加這個會議,我主要是想談一下智能制造是大國創新的重要的突破口。剛才辛司長講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家也看的很清楚,中國提出來了包括2025,包括我們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我們都制造了路線圖、時間表,到2020年中國要進入創新國家的行列,我們現在還不是創新國家,我們研究了世界上大概20多個創新國家,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研發的投入占GDP的比重2.5%以上,我們去年占2.1%,對外的技術依存度在重要的一些行業是70%以上,甚至百分之百,我們科技對外的經濟貢獻率是50%,最少要到60%以上,而且我們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到2020年也沒有幾年了,到2030年我們要成為創新型的國家前列,我們怎么也得進入前五名,到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的強國和世界重要的科學中心,主要的科學中心,我們2025要到前兩名,或者并列第一,創新國家也一樣,我們強烈的愿望和目標能不能實現,也是難度非常大的。而且由于中國發展迅速,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性,所以對我們的壓制,對我們各個方面的不利因素也在積累增多,我們不說政治因素和軍事安全的因素,我們就說科技,在戰略規劃下面有一個創新對話已經舉行了第七次了,今年的6月5號,每年舉行一次,我是從開始對話規則的設計和參加一直在參與這個對話,創新對話的過程當中我們提出來大家要合作,在環境、能源、氣侯變化等等這些方面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中美簽訂了一個很重要的聯合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雙方五年之內拿出1.5億美金來支持在煤的清潔利用、綠色建筑和電動汽車的研究,現在第一期已經完成了,開始第二期了,我們初步的統計,大概在這五年當中,有100多家以上的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參加,上萬名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參與,也產生了不少的成果專利和示范項目,應該說成為中美合作的一個亮點,一個示范。
中美有合作,但是民間的合作更多,市場化的合作更多,政府面的合作比較少,但是這個應該是雙方合作的工作亮點,這個合作取得了一些比較好的成果以后,我們商量能不能在其他的領域合作,比如說在生命健康領域,環境保護領域,氣候變化領域等等,進展還比較順利雙方的愿望還比較強烈。
但是上一次中美對話,我在會場提出,我們中國在制造2025、德國4.0也在做先進制造,我們能不能在先進制造業方面雙方搞一個大的合作,美國的總統白宮的辦事處主任當時提到的幾個建議都不錯,都可以合作,但是在先進制造業方面很難,這是他的明確回答,除了我們經濟另外之外,制造業是國家安全國防的重要技術,如果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沒有高端的制造業,我們的軍艦、航母、飛機等等這些你造不出來,你跟人家是一代兩代的差距,所以你沒法做,最后這是相當于一個后墻了,你沒有這個后墻做后盾,那么我們的經濟體量再大,現在是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了,你將來第一了,你一家是全世界一半了,也沒有用,當年我們清朝GDP也很大,被英國小國家干倒了,就是因為他最先產生了新的工業革命,我們如果回顧歷史,當時從農業時代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自動化的時代,我們第三次工業革命進入智能化的時代,這是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來歷史的脈絡,所以現在大國的競爭就是這一方面。
當然現在我們也梳理了一下,在未來的產業里,哪些產業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新一輪的產業變革的突破口,一個******的將來的主導產業,比如說我們的IT,新能源,生物制藥,還有智能制造都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發生重大變革的。前段時間我們跟比爾蓋茨也做交流,他做的基金支持了農業、生物醫藥、還有現在的能源,我說為什么要做能源,他說到,從他的經驗來看,我們在能源領域會發生重大的變革,但是能源領域歸根到底還是制造業的支撐,因為制造業是能源的變革,比如說我們太陽能電池電視板能不能做出高效能高轉化率的,我們的風力發電也一樣,還有我們核能的裝備是不是先進、高效、安全,歸根到底就是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和實力帶來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方面也是成為大國必爭的力量我們說戰略必爭制造業,也是最重要的領域。
第二個,我覺得在我們的智能制造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我們在智能制造的體系方面不健全,我們現在說中國在聯合國公布的五百多類產品的目錄當中我們有220多類的,包括產能銷量都是************,但是我們在制造業的基礎技術、基礎工藝還差距比較大,前段時間我們濟南二機床成功的中標了,我們數控機床作為重大的突破,也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中國的數控機床領域比較薄弱,剛才辛司長展示的數據也提到了。盡管中標了,但是我們曾經去過濟南二機廠很多次,這主要是我們中國整體的制造業體系配套的問題,就是在生產機床的生產線上這是重要的設備,是進口的,所以我說我們生產線上重要的關鍵的設備我們自己來生產制造,那你生產的機床是真正中國制造,何況這里面還有集成,有關鍵的元器件和關鍵的系統。所以我覺得這是第一個重大的方面。
第二個我們創新的布局不合理,過去我們創新的布局都是在高等院校、大學、科研院所,我們的企業缺乏重要的研發實驗室,過去我們一直講企業缺少投入,沒有投入的積極性,一方面市場發展太快,當時高速工業化階段,做什么都可以賺錢,引進生產線生產什么就可以賣什么,不用去研發了,企業也不用投入了,第二個是我們其他的行業利潤更大,剛才顏總提到的深圳的房價高,最賺錢的是房產,這些擠壓了我們制造業的發展,所以在這些方面我們布局加上制造因素,讓我們的主體企業沒有積極性,沒有主動性,這方面是我們******的缺陷,我們現在企業有75%的研發機構,甚至沒有研發的能力,我們企業研發投入的比重占銷售收入比重不到1%,所以我們現在大部分企業,我們問能不能做研發,他就說我要請一些研發人員,這個對我來講風險太大了,而且研發人員很難管理,不像流水線上的工人,我計件等等,非常好管理,研發人員不好管理。
第三個,研發人員流動性太大,可能很快它就要走了,流失了,所以我就沒有必要,但是社會化的研發機構還沒有成長起來,第三方的研發機構沒有成長起來,我們現在有一些制度上的問題,比如我這個研發機構到底算企業還是算研究機構,我要算企業要交稅,我要有企業的模式,對研發來講就不太好,我要按研發機構,按NGO,我都注冊辦了這些手續,難度也很大,同時在各個方面享受政府的支持,沒有在一個統一的起跑線上,在競爭過程當中對他們不太有利,我們這些科研項目科研經費支持這些大廠大企,對專業化的研發技術是在細分領域,不可能建立大的研發,細分領域做研發的時候人員也不多,歷時也不長,也沒有做出很顯赫的業績,我們評審的時候往往是看過去你承擔過什么項目,取得過什么專利,或者你發表了什么高水平的論文,或者創造了多少中國的經濟效益,現在最引人注目的企業在深圳華大基金,就是靠一個研發隊伍做出來的,開始也不大,但是抓住了機遇,在深圳比較好的環境當中成長起來。但是很有沒有成長起來,我們調研的時候覺得好多第三方的研發機構,他們從研究所或者從企業出來的都是海歸回來的,但是也想做專業化的研發機構,我不同于傳統大學的研發機構,我就是為這個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或者我提供企業這樣的先進技術、先進的知識產權和解決方案,但是有很多做不下去了,沒有辦法,他們有的加入了研發的企業被并購了或者轉行了,現在新三板掛牌的有好幾家這樣的企業,我就做產品,做產品也掛牌了,別人也都是了,你做研發看不清楚,風險太大,投資人也不愿意投資,前段時間我們還專門調研過,現在他做產品了,這個盤子做得比較大,地方政府也拉動了當地的產業轉型,所以這方面我覺得制度設計還需要加強。
另外我們的大學科研機構也好,或者企業也好,特別是國有企業,蘊含著巨大地創造能量,很多的科研人員其實他們并沒有把自己的才干完全的發揮出來,怎么能夠解放這些,其實新最重要的是人的創造能力,所以我們現在出臺了一些鼓勵政策包括成果轉化,那么這些人員占有50%以上的創造轉讓或者是入股等等的政策也都出來了,我們也是最近調研這個事情呢,看以后出來的情況,因為在好多的地方大家也是有顧慮,特別是我們的一些決策風險到,相當于我來承擔,或者一個院長來承擔風險,在里面加了一條,只要你是合法合規,通過了正常的程序決策,后來造成的問題免責,比如說我這個技術當時一百萬賣出去,結果沒多長時間人家創造了幾個億的價值,或者幾十個億的價值,這算不算國有資產流失?你當時定價太低了,但是你反過來想你的技術沒有產業化的時候是有風險的,你給他一千萬賣不出去。
你過了半年一年以后貶值了,技術的折舊比產品的折舊快多了,摩爾定律,我們現在還是快速的變化,所以這都是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另外一個,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整個的社會環境還是不允許失敗,我們的科研項目每一個立項研發最后結局的時候,都是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突破都是國際先進的水平,或者是國際領先水平,就是這樣的水平,后來我們想了一下都是國際先進水平,試點下來也有幾萬個,我們占了世界的領先水平了,起碼我們現在是創新型國家的前列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進入創新國家,所以證明這里面是有問題的,當時立項的時候就寫了,要不然不能立項,這就作為了我研究了幾面以后沒有成功,主要是你投入了,不是沒干這個事情,只要你投入了,你有真正的研究,失敗也是正常的,可能99次失敗最后一次成功了,前面也不允許你失敗,這就造成了我們科研研究人員的壓力很大,這就沒有辦法,帶來了各種副作用,我覺得良好的研發環境、創新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
講第三個問題,就是在智能制造新一輪提升的領域要想取得突破,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建立一個創新的體系,我們回顧一下,我們就從改革開放第一輪,我們從引進產品開始,引進設備,引進生產線,我們到了第二輪大概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大規模的制造業發展,抓住了制造業轉型的機遇,成立的世界的制造工廠,但是前兩次我們只是在組裝層面,在集成層面,我們還沒有真正的突破核心技術,我們很多的核心技術長期的不突破,其實應該是早就突破了,但是我們這么多年都沒有突破,我們也遇到過很多的項目,我們也支持過很多的項目,也有科研,但是為什么產業上一直通過不了,既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同時也沒有把它成本降下來。像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芯片,操作系統,像發動機等等這類的長期存在這些問題,突破不了,解決不了,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來反思,這個就是我們的智庫設計出現了問題,沒有當時確認很明確的很強有力的創新體系,我說的創新體系不光是技術創新體系。全面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理論創新等等,各個方面沒有形成協調的互相配合的,我們這邊要求你要自主研發,要突破,要創新,那邊政府采購不用你的產品,咱們不說是老百姓(50.320, 0.00, 0.00%)采購,政府采購也不用你的產品,重大的工廠重大的項目必須要有實踐檢驗,而且確實長期工業化質量好、品牌好、口碑好,就用他們的產品用戶也買單,不用他的產品也不創新。所以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現在需要加以改善和改進的。
所以建設創新體系方面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就是我們要提供公共技術,剛才說的服裝設計里面有好多的難題,一個企業完全做設計可能有問題,他沒有那么大的力量,這方面可以國家地方政府跟科研院所大學企業一起來建立公共的研發團隊,然后向外擴散,我覺得這個是有可能的。在我們看來服裝行業都是一些夕陽產業,傳統產業,但是美國現在的纖維紡織品等等就很好。所以這就證明我們還是在公共技術的提供方面政府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個,我們要建立新的制造業的網絡,一個是整機零部件還有工藝和元器件方面沒有形成創新的網格,很多時候都是整機廠應該要跟基礎器件的廠提出要求,甚至你還要支持他,提供一定的經費和技術力量。另一方面我們的技術研究和零部件也要給整機廠提出要求你不能做到整機水平比較低,我們發現一方面是求穩,怕冒險的,所以我就強調可靠性,最后你的可靠性以最短的板為基準,所以各種新技術用不上,有技術方向都不敢用,所以這個就限制了我們技術的進步,限制了我們制造的競爭力,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形成這樣的傳統和文化,像日本美國歐洲很多的企業我們去考察,他們整機廠供應商零部件廠關系非常密切,而且形成了良性互動的機制,人員企業之間互相支持,互相促進。
另外一方面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這個創新的網絡還不如企業,我們很多的大學教授追求的是發表論文,追求的總是要評院士,當然我們現在這次改革強調你要專利,同時要強調你不在基礎研究的崗位上,你在技術轉移技術開發,你在應用產業化崗位上跟那個是一樣的評職稱,一樣的拿工資,一樣的待遇,學術上的價值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在實際操作也是比較難衡量的,你說你搞了一個產業化,賺了不少錢,但是你學術上有什么成就,還是覺得你好象跟我學術的不太一樣,不能帶動你的學術成就和水平。所以在這方面我覺得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是需要改進。
第三個,我們現在確定了智能制造產業,我們2025也提出了十大產業,十大方向,就是在哪些方面我們要來重點突破,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選擇一些重點的核心技術,關鍵的方向,這個可能選錯了,會延誤時機,選對了就可能突破。我們包括跟日本還有歐美的專家都在討論產業政策,最近很熱鬧的北大的兩位教授,我們討論的時候他們提到,為什么日本失去了十年,我們比較多的了解就是美國逼迫日本日元升值帶來的,但是最后這只是一個問題一個現象,背后是它產業選擇當時第三次產業革命當中選擇產業突破口的時候發生了問題。
我們都知道計算機是以IT互聯網產業為代表的革命,美國是往微型做,大型機、桌面機、筆記本,這個成功了以后用互聯網無線互聯的技術給全部連起來了。日本當時的選擇是往大了做,越大越好,就失去了機遇,沒想到互聯網一來了以后跟當時有競爭力的產業比如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都是很有競爭力的,我們八九十年代都是用的他們的這些,但是今天我們還有幾個用復印機打擊機還有傳真機,一個郵件就解決問題了,一個短信解決問題了,一個微信也解決問題了,這個對它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包括比爾蓋茨在我們交流的時候也談到,他往大到小的過程抓住了機遇,最后微軟、因特爾一批大企業起來了,他說現在說能源一樣,我們現在大型核電站一百萬千瓦二百萬千瓦等等這不是方向,將來都往小里做,我們的智能制造技術能做到一個大型的核電站可以做成手機這么大的核電站,大家拿了這個以后進門馬上就有電了,到了開車開飛機都是一樣,本身它自己又能產生能量,通過現在的物聯網技術,全世界聯網了,如果是這個場景出來以后,那新的工業革命就起來了,所以他現在也在投入這個方面,去年在巴黎他牽頭成立了一個新能源基金,包括馬云也都入了,發起了創新使命,就是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同意,當時召開了一次發布會,奧巴馬這些國家的元首都出席了。今年的6月4號在舊金山召開了創新使命能源部長的會,這些國家承諾五年之內投入清潔能源政府的資金要翻一番,所以這個大家都在選擇,這是很關鍵的突破口,選擇哪個地方,你選擇錯了就失去機遇了,我們希望這次都不要失去機遇,因為前幾次我們都失去了,最開始我們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我們還在混戰,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這次希望可以抓住機遇,希望中國可以在大國的競爭當中勝出,謝謝各位。